妙法莲华经

妙音0

首页 >> 妙法莲华经 >> 妙法莲华经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抗战:虎狼百万出太行剑尊独宠:小师妹又闷声办大事了天天凶杀案,谁敢说我短!太监的职业素养系统超宠我,逃荒路上一天八顿快穿之接你回家女神宠夫日常薄总今天追妻成功了吗睡了上司后,身份瞒不住了惊!真千金给自己烧了百亿冥钞
妙法莲华经 妙音0 - 妙法莲华经全文阅读 - 妙法莲华经txt下载 - 妙法莲华经最新章节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

第69章 第69集《妙法莲华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我们这次主要的上课内容,是说明“约迹门开权显实”。这一科的重点是说明什么是佛陀的智慧。《法华经》把佛陀的智慧分成权法妙、实法妙,权实不二。

那么什么是权法呢?权法就是在因缘上的修证。佛陀为了满足众生的根机而开出了五乘的法门,各取所需:你喜欢追求快乐,你喜欢追求寂静,你喜欢追求功德,佛陀用五乘的法门满足众生在因缘上的需求。

同时,佛陀也讲出了实法,就是真如的安住。从《法华经》的意思就是说,因缘的修证跟真如的安住是互含互摄的。就是说,当你在因缘上修证的时候,是有助于你的安住;当你在真如安住,当然也有助于你因缘的修证。这两个法门是互相资助的。为了讲这个道理,佛陀在经文当中讲出了三品,〈譬喻品〉〈信解品〉跟〈药草喻品〉,说明这个“权实不二”。

〈譬喻品〉的核心思想,主要是要强调佛陀的大悲的善巧。我们看〈譬喻品〉一开始,佛陀进入三界的时候,三界是一个火宅,就是非常不安稳。在这不安稳的状态之下,其实佛陀内心的期待是希望我们马上能够修《华严经》,从一佛乘的功德直接契入佛法界。但是众生是排斥的,没办法接受,所以佛陀马上调整策略,而“舍几用车”。这个“几”当然就是一佛乘的功德,这个“车”就是三乘的教法,就说明佛陀的大悲重点在于善巧。他知道众生是不能改变,众生只能引导,所以佛陀在《法华经》讲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说:“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就是说,佛陀是一个大威德的境界,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为法王,于法自在,但是他不能进入到我们内心来改变我们,不可能。他知道不可能。就是说,佛陀如果用佛的力量强迫我们修学,后果就是“坠于三恶道”,很多人会排斥、毁谤甚至于修学外道。

所以我们看〈药草喻品〉,佛陀面对我们众生的根机,他的态度就是恒顺,恒顺众生。我们因为无量劫的生命经验,已经形成了根机,佛陀必须要尊重我们的过去,作为一个佛陀他都不能改变我们。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大悲的重点——后面加一个“善巧”。如果佛陀只有大悲、没有善巧,那现在的佛弟子要少掉一大部分。所以我们从〈譬喻品〉当中可以感受到佛陀的大悲,他随时在调整自己的脚步来满足众生的需求。

到了〈信解品〉,当然是弟子们自己陈述自己修学的经验,我们从〈信解品〉可以看出众生的坚固的执着。声闻人最早跟佛陀父子相见的时候是相见于华严时。佛陀讲《华严经》,开显这种不可思议的功德庄严。我们看声闻人看到功德庄严是“恐怖疾走”,害怕、逃走。声闻人宁可在贫穷的街巷里面打工,宁可去扫厕所,他也不愿意去接受佛陀显现的珍宝。所以,这众生的执着是非理性的。你说你为什么这样?他就是这样子,没有为什么。说,为什么极乐世界这么好,你还是选择在轮回?他就是这样!所以,“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就是,我们看别人很清楚,但是你自己落在执着的时候你就是这样子。所以,执着只能引导,不能改变。佛陀不断地用方法改变他,说,好,先满足你!你喜欢做卑贱的工作,我就让你扫厕所,然后慢慢地掌管家务,最后长者付财。所以,面对执着,只能够慢慢地改变,就是用引导的方式。我们从〈信解品〉看得非常清楚,佛陀只能够等待、包容,没有其他的方法。

到了〈药草喻品〉就清楚了,权实不二,强调佛法的圆融无碍。你不要看佛法表面上叫你布施、叫你持戒、叫你修空观,好像跟成佛之道都没什么关系。你错了!佛陀的每一个法就像天上的法雨,它在滋润我们的枝叶花果的同时——你看,今天下了一场雨,草长大了,树也长大了,但是你可曾知道,它的根也长大了,这个树根跟大地更加坚固地结合在一起了。所以,佛法在开显我们的法门的时候,表面上让我们做一些权法,其实,当我们在修学佛法的时候,我们已经不知不觉地在回家了。这就是佛法巧妙的地方,就是让你修学而不觉知。所以,到了〈药草喻品〉就说明了,其实佛陀是非常善用权法实法的一种相互的操作,表面上满足我们的根机,实际上佛陀悄悄地把我们带回家,这个是佛陀最高明的智慧。

我们现在回答问题,看第二段的〈信解品〉。我们这次问题比较多,考虑时间的关系,我们把问题分成两类:一个是一般性的问题,我们回答以后就不作深入讨论,知道什么情况就可以了;另外一种是属于关键性的问题,我们可以作深入的研讨。关键问题有四题,我到时候会强调。

第一题就是一般性的问题。

【学员提问】请示师父,在〈信解品〉中,穷子在华严上闷绝躄地,故而佛陀只能先度根熟的大乘菩萨;凡夫二乘,如聋如哑。那么这些华严会上的大菩萨,过去生在因地是否必须也要经历穷子的志意下劣,先三乘的修学,才能在华严时感得佛陀一乘的教授?也就是娑婆世界众生两段式的修学,在十方世界是否具有普遍性?

【师父答疑】是的,我们每一个人的修学都是如此。可以说,十方诸佛都是从凡夫修上来的,没有例外,没有一个人一出生就成佛的。所以,两段式的修学,就是先权法、再实法,是通于十方诸佛世界的。这一点在〈方便品〉讲得很清楚。释迦牟尼佛在〈方便品〉广引五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乃至于释迦佛跟十方诸佛,五佛的说法,没有一尊佛是直接讲实法的,没有。都是先为实施权,再开权显实。蕅益大师在解释这一段的时候说,不但是秽土,乃至于净土也都是要两段式,都是要先讲三乘,再会归到一佛乘。

那么为什么这样子呢?因为我们今天学佛是从轮回以后再来学佛的。我们今天学佛不是从零开始,不是从真如本性,我们是经过长时间的轮回以后,经历过很多的生命经验,经过很多的不正确的知见的熏习,然后才来学佛的。所以,每一个佛弟子是带了妄想执着再进入佛法的。是这样子的一个情况。他以前的妄想执着带入佛法,他修学佛法当然也带了妄想执着,他不可能马上改变。所以佛陀是先满足众生的需求。

什么叫妄想执着呢?简单地说就是有所得。这是我们轮回的特性。你说这个人为什么喜欢工作?你真的以为他喜欢工作吗?未必。他是透过工作去换取他的生命中的快乐、衣食。你说,我是做义工的!那你起码是追求来生的快乐。你说我来生快乐也不追求!那一定追求成就感。成就感是感受,也是一种追求。凡夫在娑婆世界轮回,他就是有所得,这是特色。所以他这种心态来到佛教,他也是用有所得去拜忏、去持戒、去念佛的。所以一定是先权法再实法。

所以诸位!你把权实二法的操作——理观的安住、权法的修证搞清楚,以后不管你去哪里,你去净土也好,你去娑婆世界继续轮回也好,你一定用得到。因为权实二法,在你成佛之前,你是一定要面对的,没有例外。你说,我到了极乐世界就可以直接契入实法!极乐世界是提供一个好的环境,你内心的世界还得慢慢改变。

所以《法华经》的权实二法是普遍性的。就是,你把这一套的方法操作学会以后,你以后去哪里都用得到,这个在十方世界是具有普遍性的。

这个是《法华经》的特点,它是通于十方世界的。每一尊佛都是两段式的教授,先权后实,没有例外。

我们看第二题。第二题是核心的问题,我们可以深入地讨论。

【学员提问】在〈信解品〉中,小乘圣者以种种譬喻自述回小向大的心路历程与佛陀的善巧安排。对大乘的修行人,佛陀的布局为何?若以〈信解品〉喻说的方式,大乘行者回家成佛的过程为何?

【师父答疑】大乘的行者回家的过程,我们看附表第十七,以佛教的四种因缘观来说明。

我们先看小乘是怎么回家的。小乘人是要解决生死业力才回家的。他因为出离心重,所以佛陀让他回家以后扫厕所、除粪,就是透过五蕴身心来调伏我们的烦恼跟业力,追求涅盘寂静。所以,声闻人的回家重点在于出离,就是灭除罪业,灭除生死业力。

那么菩萨是怎么回家?我们看赖耶缘起。菩萨回家之前,他是有两个特点,菩提心跟空正见。什么叫菩萨?就是他在因缘当中多少开始修六度了,可能他有所偏重,或者重视布施、持戒、忍辱,或者止观,所以菩萨的回家跟声闻人回家过程不太一样。声闻人回家的重点在扫厕所;菩萨回家以后,他第一个先掌管家务,他不会解决业力的问题。就是,菩萨的重点要积功累德,净罪集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他的重点是创造功德。菩萨一回家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佛陀一定让他先掌管家务。

声闻人的回家还有一点不太一样。声闻人对家的认同是很薄弱的。我们看,声闻人回家以后,他工作的时候是在家扫厕所,你知道他晚上睡哪里,你知道吗?他没睡在家里面,他是“止宿草庵”。声闻人不敢在家里面睡觉,他在外面盖一个小茅蓬,晚上的时候去那边睡觉。所以,他是没有在真如安住的,他只是回家,只是把它当作打工。菩萨一回家,他一定会在家里面睡觉,他对家是认同的。所以菩萨理观的时候是直通正念真如,声闻人只能够观照空性。所以严格来说,声闻人的回家,重点在工作。

但是,菩萨也有问题,他两个问题。虽然菩萨的回家级别高一点,他直接掌管家务,但是他是一个凡位的菩萨,他还是有攀缘心。所以他的心态会在安住真如跟心外求法当中不断地流动。一下子正念强,他安住真如,知道无所得,生命的重点在历练,我不可能在今生得到任何东西,人生的目的只是托彼六度、显我自性。他认为说,我在帮助别人,其实是帮助自己的,开显自性的功德。他有时候正念现前,是这样。但有时候,资粮位菩萨,你也知道,就是心不决定,他有时候一动攀缘的心,他也是心外求法。所以菩萨的回家是不稳定的,这一点比声闻人还糟糕。声闻人相对稳定,声闻人他息诸缘务,他专心地追求涅盘,虽然他没有回家,但是他厕所每天扫。而菩萨会在回家跟离家出走中间不断地变化,一下子又跑掉了,一下子回家了,一下子跑掉了。当然佛陀都包容,佛陀没有任何意见。

当然,佛法有不可思议的引导力,只要你不放弃,慢慢地你回家的次数、时间就会慢慢拉长。拉长以后,菩萨最后他要继承家业,一定有一件事情,他一定要回去,还是要扫厕所的,因为生死业力迟早要了的。所以菩萨回家以后,他是先掌管家务,因为他以前就是在六度里面,他知道这功德的进出,什么东西要利他,什么时候自利。他对珍宝的操作,他在没有回家之前就做这事了。所以回家以后,他掌管家务一段时间,他迟早还要去扫一次厕所,可能他扫厕所的时间会短一点。就是说,菩萨要了生死,他也是要面对业力的问题,除非他往生到净土去,这是一个捷径。他只要不离开,不走捷径,他到了十信位走完以后,资粮位走完进入加行位的时候,他就要解决业力的问题了。你库房管完你一定要有段时间把厕所扫干净的。

所以这个地方也就是说,厕所是一定要扫的,是早扫晚扫的问题。就是扫厕所跟掌管家务这两个是一定要做的。当然菩萨他的智慧高,他的我执、法执如果相对淡薄,他在解决生死这一块会快一点。最后他回去扫完厕所就直接入了初地,就进入法界缘起,授记作佛。这个是菩萨回家的过程,不太一样。

【学员提问】师父慈悲!在凡夫菩萨这边,如果我们再细分的话,有人又分类说,有的人理观特别强,有的人事修特别强。那师父是不是可以在譬喻下面再详加说明:理观强的人、事修强的人虽然都是菩萨,可是他们在回家的过程里面又是什么样的一个情况呢?谢谢师父!

【师父答疑】理观跟事修各有各的专长。理观强的人,我们一般来说叫做智增上菩萨;事修强的人,我们一般叫悲增上菩萨。的确是菩萨有两种。

有一种菩萨,他就是喜欢跟众生结缘,他不太喜欢在佛堂里面修止观的,这种人的确是有。那么事修强的菩萨,可能在家里面待的时间短一点,这个人容易心外求法,因为他理观薄弱,是吧?你长时间没有静坐,没有学《法华经》,喜欢跟众生广结善缘,积集资粮,悲增上就是这样子。所以事修强的菩萨,他可能不会那么快去扫厕所,他在轮回的时间会拖长一点。

那理观强的菩萨,他觉得成就功德多少没关系,他会很快去解决生死业力的问题。他知道轮回的问题要赶快解决,不能拖,所以他掌管一段家务以后,一定要到厕所,去把五蕴里面的烦恼、业力解决掉。所以菩萨就有两种:悲增上、智增上。你厕所不扫,它永远就放在那里,就这样子,这业力的问题。

当然,理观强的菩萨,也比较容易往生到十方净土去,那这个时候厕所扫不扫就不是问题了。到净土去,他没有轮回的问题了,它提供你一个很长的寿命,它有佛陀的住世,是吧?所以他就等于是,我们套一个专业名词,叫做横超三界,他是走捷径出去了,这叫带业往生。业一带走,那厕所就不用扫了,是不是?所以这是个人的选择了。

当然他也是没有选择。你说你选择,其实你也没的选择,因为你的根机就是这样,你是悲增上的,难不成你马上要变成智增上?你也做不来,是吧?一天到晚喜欢跟众生结缘的,你叫他改,他也改不了;喜欢打坐的,他发菩提心,不表示他要马上跟众生接触。

你看菩萨戒也讲,我们的三聚净戒,重点在“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菩萨重点在自利。在菩萨戒里面说,菩萨为了自利,他在修学当中不想让人家干扰,他可以放弃利他,暂时放弃利他。他可以做如是念:我不是要放弃众生,而是我现在有更多的加行要做。所以菩萨能够作如是思惟而不伤害菩提心,就是说,等我成就道业再来度化众生。这个在菩萨戒是可以接受的。

所以佛陀对于“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是定得很严格,但是,“誓度一切众生”,佛陀是定得比较宽松,他可以让你用随喜。我看到别人做,我随喜,不表示我要投进去,不一定。就是菩萨可以先思惟,我要先解决我的生死业力,再回入娑婆度有情,这个是可以的。

所以,智增上理观强,跟悲增上事修强还不太一样。你看菩萨,有些菩萨他福报很大,他人缘结得很广,但是他是生死凡夫;有些菩萨智慧很高,他是一个圣人,但是他没什么人缘,他过去生就是这么回事,因为他把大部分的时间用来解决生死问题了。

你把大部分的时间用来跟众生结缘,那么诸法因缘生,那就是你的选择了。你把时间放在真如,你就要放弃因缘所生法;你把时间用来经营因缘法,你就要放弃真如。凡位的菩萨你不可能说是“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可能你没有那个本事。所以你要去跟众生结缘,你就要牺牲你的生死问题,就是这么一个情况。

【学员提问】信解和胜解的区别是否在于,胜解会有更深刻的身体经验?比如说“何期自性”这两句话,弟子有一次仔细体会这两句以加深信解,然后在心里起佛号,有一种特别舒适、仿佛身心都融化的感觉,至少跟平时只是嘴上过过不一样,这是否是离安住进一步了?又则我们平时在修持上应如何加强契入实法的因种?

【师父答疑】我们先把信解跟胜解做一个说明。信解其实就是闻慧,闻所成慧。他听闻以后知道这么一回事,但是这个法并没有在心中留下一种根。什么叫根?信、进、念、定、慧。这个五根不具足,他顶多也可能就是一个信根,可能连正念的念根都不具足。那么胜解就不一样了。胜解,基本上他是从信解,再加上观照,加上发愿。他信解真理,观照功德,然后发愿成就。

我们举一个例子,比方说念佛,很多人的佛号是停留在信解。他知道佛号很好,但是他本身没有经过对佛号的功德的思惟而产生坚定的愿力,所以他这个佛号念起来是很容易被妄想打断的。但是你如果是一种胜解式的念佛,你是对净土的佛号产生信解,产生观照,产生发愿。这个重点在观照,其实就是你对这个法的深入观照。

你看善导大师他怎么观照。他说我们怎么对佛号产生胜解?就是说,你要观想我是生死业障凡夫,无量劫来没有出离的力量,我自己没有力量解决生死问题,而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他一定可以救拔我。我自己在完全没有力量的情况之下,我只有一个选择,就对阿弥陀佛通身靠倒。你慢慢地观察到这样的一个情况,就是佛号在你生命当中是你唯一的救拔,这个时候你会从一种“我想要念佛”而提升到“我一定要念佛”,这个是胜解,你做这件事情有坚固的愿力。如果没有愿力的人,反正我有空我就念念佛,没空我就不念佛了,所以他不会把生命当作是一种愿望、当作一种使命来完成的,所以这个地方产生的力量是薄弱的。

其实同一个法门,你的心态很重要。你认为这个法对你可有可无,那这是一种力量;你认为这个法是我一定要做的,那又是一种情况。所以,法是无自性的,“诸法无性,尽随心转”。你准备得好,你像树,你有根,雨水下去,你这棵树就不断增长。你这棵树是没有根的,就是养在花瓶里的,那你这个就是一时的高兴。所以你看有些人,念佛念了一辈子,他来生不一定会念佛,因为这个佛号没有在他心中生根,问题在这儿。他这个佛号就是,他有需要的时候,他刚好身体有病痛,遇到障碍,就把佛号拿来念一念,念完以后就把它给放了。所以这个佛号在他心中并没有构成所谓的“一心归命,通身靠倒”,他跟佛号没有建立一个非常密切的关系,这种人来生是不一定会念佛的。

但是如果你今天对佛号的定调,是“我生命中唯一的救拔”,离开了佛号我就完了;要印光大师的决心说,你就观想,我今天离开了佛号,来生就直接到三恶道去了。你有这种想法的话,那个佛号跟你的关系就非常密切了,那个佛号在你心中生根了。这就是一个善根力的念佛,这个佛号跟你就生生世世脱不了关系了,你心中有佛号,佛陀心中也有你了。是这么回事。

所以你怎么样加强你的善根?信解、观照、发愿,重点在观照。就是你把佛法听完以后,你有没有真正地去消化它,然后把这个法跟你的生命做一个连结。

所有的法都要跟你连结,你看修菩提心也是这样。菩提心再好,如果你认为菩提心跟你没有关系,那它就是它,你就是你。你一定要思惟说,我如果不修菩提心,我就是一个卑贱的众生,我什么都不是。思惟菩提心的功德,说是“王子坠地,功超群臣”。我是一个凡夫,发了菩提心,我就生长在佛家!你看阿罗汉功德这么大,他带一个弟子,弟子经过田园的时候看到农夫的辛苦,起了一念的菩提心,阿罗汉马上请他走前面。他的弟子什么事都没有做,是一个凡夫,他就一念的菩提心,阿罗汉有神通,就马上请他走前面。

所以,法门会不会在你心中落根,就是你一定要把这个法跟你的生命结合在一起。我一定!我非常需要它!这个法就会在你心中落根。如果这个法门对你来说,你认为可有可无,那这个法就轻轻地从你心中走过去,是什么痕迹都没有留下了。

所以,其实我们修习法门不一定要多。你看有些人一辈子修了很多东西,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来,什么都没有。拜忏的时候他也去拜忏,做义工他也去,他修了一辈子,他的心中全部是妄想跟执着,佛法对他来说叫做结缘。有些人一辈子就做一件事情:我这一辈子就是不打妄语,我把口业守好!就是他把它当一回事,这也是一种善根。

所以诸位,这个法有没有在心中落下根,是你决定的。你把它当一回事,这个法就住下来了;你不把它当一回事,你这一辈子就算把佛法什么都学过了,你也还是妄想颠倒。就这样子。所以为什么你要修皈依?就是这样子,心态很重要。你把佛法当作哲理来研究,跟把它当作一种宗教、一种皈依式的修学,那就不一样,完全不一样。所以这个地方就是看你了,看你的心态了。

下一段,〈药草喻品〉。

【学员提问】请师父慈悲,再次说明在草木的生长过程中,雨水及大地的相互关系。

【师父答疑】好,这也是一般性的问题。这个〈药草喻品〉讲两件事:一个叫做滋润,一个叫做生长。雨水跟草木叫做滋润,就是雨水一下,草木得到滋润。那么草木得到滋润以后,当然就是什么样呢?各自生长,叫“无差而差”。草吸收的水少,就长出它草的这一部分;树吸收的水多,它长出了水果。那么雨水跟草木所要表达是一种权法,五乘的因果,各自有各自的善根的增长。

草木跟大地的关系就不一样,草木跟大地的关系叫做“差而无差”。就是,大地是平等的,每一个人的根跟大地的结合,对于大地来说它是平等。所以,雨水跟草木是一种权法的增上,而草木跟大地强调的是一种真如的安住。就这样子。我们一般只看到了草木的生长,我们看不到真如的安住这一块,因为真如安住是在大地以内。

我们举一个例子好了,就是这个草木的生长跟大地的安住,我们举一个例子。比方说你布施。布施是一个雨水。对不对?你修布施的时候,你做义工的时候,你受到布施的法的滋润,你来生会得到富贵的果报,我们一般人是这样解读。但是你可曾想过,当这个布施的法在你心中运转的时候,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缘、果、报,布施为法界,一切法趣布施。这个布施的法是在你内心转动啊!就是说,你知道你这个富贵果报是怎么来的吗?你不知道。你以为是布施给你的。错!这个布施其实某种程度已经在启动你自性的功德。就是说,布施为相,带动布施的心,带动成就布施的自体,产生布施的潜在的功能,而成就布施的因地,而有各式的因缘,最后有布施的结果,最后回归心性,如是本末究竟等。其实,你在布施,你同时也跟真如本性在互动。真如本性就是你要不断地互动,真如内熏,你越动它,这个真如就越有活力。

所以,我们表面上看到了树产生了水果,但是你看不到这个布施跟你的自性是怎么互动的,这只有佛陀知道。这样懂吗?

就是说,佛陀表面上施设布施的法,你以为说你布施要成就富贵,其实布施是拉近你跟真如的距离,更重要的是这一点。从佛陀的眼光,他要的是这一块。当然,你如果修理观,那更快,效果更好;你不修理观也可以。佛陀说,你自己不知道。但是,尽管你不知道,你的布施在你的心中运转的时候,其实你的内心跟真如更接近了。所以每一个法都是权实不二。在我们来看好像是权法,但在佛陀来看,你在权法得到你要的,但是你的真如也在增上。当然这个法在你的心中有烙下更深的力量,就看你自己有没有产生一种皈依、观照、发愿,这个才是关键。你自己心态的准备也是一个因素。

我们看下一个,这一个是一个核心问题,我们会深入地讨论。

【学员提问】〈药草喻品〉的核心理念是“权实不二”。但作为末法时代的凡夫,我们对佛法雨露的希求具有多元化的倾向,虽然内心仰慕成为大树,但是遇事逢缘还是容易落入小树、中草乃至小草的心量,因为,虽然有了一定的信解,但是修证上还差得很远。请示师父:一、平时如何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二、学习了《法华经》,如何做到把内心的菩提愿景稳定维持在大树的水平?

【师父答疑】这个是从〈药草喻品〉的权实不二的概念,提出两个问题:

第一个,我们平时如何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我们一般人很容易了解别人,对不对?你把你周遭人的个性都抓得清

清楚楚,结果你不了解你自己。因为你很少去静坐观心,你很少观察你自己。其实,你不断地去静坐、观察你的内心活动,你会发觉你的内心有一个趋势。每一个人的内心的活动有一个轨则的。就是说你只要看昨天,看我昨天做什么、今天做什么,我遇到这件事情怎么反应,我遇到这个人怎么反应。你把你自己的内心活动画一条曲线,你发觉你的内心是有一定的轨范的,你内心有章法的。

我们内心活动的轨范,佛陀分成三类:

第一个,你特别喜欢追求安乐。对世间的荣华富贵、健康长寿你特别在意。我们先不讲对错了,就是你的因缘就这样子。第一个,追求安乐。

第二个,有些人觉得,快乐对我来说没关系,我要的是寂静。他喜欢寂静,因为他认为快乐你没办法掌控,快乐一下变成痛苦。快乐跟痛苦,这两个是姐妹。你要快乐,你就得概括承受它带来的痛苦。所以,有些人智慧高一点,那我快乐也不要,痛苦也不要,我追求寂静。

第三种人追求功德。他为了功德,一个菩萨为了成就功德,他什么都不怕。佛陀说,那种六牙白象,不管你用什么箭去射它,菩萨为了广度众生,跳入生死大海,积功累德,他无所畏惧。他为了成就功德,他什么都不怕。

当然,我们一般也不是绝对的。你说种性,其实凡夫,我看大部分都是不决定的,也追求快乐,也追求寂静,也追求功德。那当然这是比例的问题。

那么为什么要了解自己呢?了解自己,你才有办法引导你自己。诸位!我们现在生长在一个没有佛陀的时代,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你生长在佛世,你不必了解自己。你就整天过一天、过一天,时间到了佛陀会把你叫过来,告诉你,你怎么怎么做,你只要依教奉行就好了。现在可好了,佛陀不在了,所以你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整天大家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办,大家有药就乱吃了。

问题是,你的时间不多,我的时间也不多,大家时间都不多了。从往生的角度,我们必须要在死亡到来之前,把我们的生命要怎么样?欣求极乐!就这棵树,你要往极乐方向倾倒。这不是嘴巴讲讲的。

那现在问题来了,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四十八愿讲了很多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你要找出能够引导你自己的。就是说,你现在为自己开药了,你现在不是等着佛陀来开导你。咱们现在没有穷子的幸运,穷子他一天到晚在街头巷尾,佛陀把他带过来,佛陀有方便力啊!但是我们今天没有生长在佛世。就是说,依报庄严,宫殿楼阁,大地庄严,琉璃地,空中庄严,空中雨天曼陀罗华,各种香气,哪一个更能够激发你对极乐世界的好乐?正报庄严,你说,身体健康很重要,有些人说身体健不健康没什么,我要身相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我跟佛陀一样的庄严!有些人说,神通很重要,我不能老困在一个地方,我得要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到其他诸佛世界看看。没关系。

就是说,你必须要找到你相应的法门,来引导你欣求极乐。你不是把《阿弥陀经》读完了就算了。净土宗,你要欣求极乐,佛陀讲这个法的目的是要你欣求。那怎么欣求?就是契机。你的心中自己要画出一套极乐世界的蓝图,而这个蓝图是会让你很想要去,而且是一定要去。这就是为什么你要了解你自己。如果极乐世界激发不了你的兴趣,那你就去不了了,那你只会念佛。就是你会念佛,不会往生了,这个问题在这儿。

关于了解自己,有没有问题?因为我们生长在没有佛陀出世的时代,所以,我们不得不为自己开药方。你自己要为自己配药,就是什么样的法会让你欣求极乐,什么样的法会让你厌离娑婆。娑婆世界也是这个道理,娑婆世界有很多很多的过失,哪一个过失会让你觉得内心会痛的:生老病死或者三恶道的痛苦,或者各式各样的痛苦,爱别离苦,得到以后失去的痛苦。

就是说,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佛陀讲了很多很多,但是你的心量有限,能够记住的有限。你怎么样能够在佛陀讲的这么多法中,配出你相应的、会让你厌离娑婆的、让你欣求极乐的法,让你不断地思惟而达到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效果?这个只有你自己可以做。现在所有的法师只能讲通途性的佛法。你要遇到佛陀,佛陀讲《法华经》,《法华经》例外,《法华经》是显露说的;《法华经》以外的那些阿含、方等、般若,“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陀讲《阿弥陀经》,你会听到你最相应的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但是现在佛陀不在了,所以我们现在只能讲通途性的佛法,那么个人性的佛法就靠你自己了。是这样子的。就是为什么要了解自己。

看下一段,我解释第二题,菩提愿的问题。我刚刚解释认识自己,第二个是,我们如何把内心的菩提愿稳定地维持在大树的水平?菩提愿是来自于智慧的支持。你说发愿跟智慧是两回事,其实是一回事。你没有那个智慧,你这个愿发不出来的,我不骗你。你没有学《法华经》,你的愿发得出来吗?你不可能。

只有通达整个生命的真相,你才会发自内心地发愿。所以这个愿力要不退,你就是不断地要学习大乘经典,不断地熏习大乘佛法的智慧,增长你的智慧的观照。信解然后才观照,观照才会发愿。你老是不学大乘经典,你也不听经,你只知道事修,你只是去拜忏、拜佛,然后好好念念佛,你整天都不听闻佛法,你的愿就慢慢地退失掉了。

你都不知道,你的程度一直在降低。我们现在是会退转的,十信位的菩萨是进进退退的。保持不退只有一个方法,就是让你自己进步,没有其他方法。生命没有保持原状这个东西,我们的心是动态的,刹那刹那生灭,所以我们的生命要么进步,要么退步,不可能说你今天跟昨天完全一样,没有这回事。所以,哪怕是进步一点点都没关系。

其实很多菩萨不听经,这个是很吃亏的。你不听经,你怎么保持你的观照呢?你说观照是怎么保持呢?你一天所接触的六根六尘,没有一个东西会增长你智慧的,没有。你说我靠生命的经验增长智慧,如果你生命经验会让你增长智慧,佛陀就不用出世了。你懂吗?不用出世了。生命的经验只会增加你的妄想。增长智慧只有一个方法,跟佛陀、跟法学习,没有例外,除非你是辟支佛。辟支佛他不是要成佛,但是辟支佛他过去生也是学过佛法。所以,保持大树的水平,你就是要不断地吸收法水,就这样子。

【学员提问】〈信解品〉和〈药草喻品〉的差别,是否可以理解为别五时和通五时的差别、渐次和圆顿的差别?

【师父答疑】是的,〈信解品〉是比较偏钝根的,就是法执特别重的。所以它一定要次第,先扫厕所,再掌管家务,再长者付财,他是从事修而趣向理观的。所以这个〈信解品〉强调别五时,是对的。

〈药草喻品〉它强调佛法的圆融性,所以它理观事修可以互相地交互作用。举一个例子。比方说,你学完《法华经》,你就知道怎么样能够安住大地。《法华经》是一个大地,五乘的教法就是草木。你今天学《法华经》以后,在操作五乘的时候你以大地为住,安住一念心性;那么在权法的对治,你可以根据《阿含经》来对治烦恼,你可以根据方等时(净土宗属于方等时)来忆佛念佛,不障碍的。

就是说,安住大地的人,你随时可以调整。我现在需要变成小草来调伏烦恼,你就变成小草;我今天可能要变成小树,我要忆佛念佛。就是说,当我们能够进入〈药草喻品〉的理事无碍,你理观强的人,就不一定要说先阿含、再方等、再般若,不一定,你这两个可以同时操作。你今天操作阿含来修四念处调伏烦恼,明天修方等时忆佛念佛,可以的。这个法门你就可以怎么样?互含互摄,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来调伏跟引导。

所以,到了法华会上的时候强调圆融性,就是法法之间可以互相资助、互相作用;就不一定要说,一定要怎么样。你看有些人,他的确要先学唯识再学《楞严经》的,他要把唯识学的这种心识活动学完以后才能进入真如。

但是有些人,他真如一通达以后,学其他地方他可以互含互摄。这个法门之间它操作,就是不一定要次第来;只要是相应,他就可以拿过来用。

就是说,你要先找到大地,很重要。你找不到大地,那你麻烦就大了,你一个草,你就是草了,你不可能把草变成树,不可能;法法之间的融通,对你来说,法就没有融通性了。你掌握了大地,你可以变成一枝草,你也可以变成一棵树,可以。当你现在需要草的营养的时候,你可以不变而随缘,变成草;你也可以随时回归大地,再从大地变成一棵树。所以次第修、圆顿修的关键就是,你是不是找到了大地,这个是成败的关键。下一题是核心问题。

【学员提问】生命的增上只能在来生才能实现吗?为什么今生业力的消除、烦恼的减少、命运的改变都不明显?

喜欢妙法莲华经请大家收藏:(m.aikandushu.com)妙法莲华经爱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盛晚烟顾廷枭小说全文免费阅读完整版锦衣春秋基地签到三年,成为全球特种之父我是NPC,不是万人迷混沌道生诀快穿攻略之女配逆袭手册综漫:寻找过去的自动手记人偶天才狂少丽塔的傻瓜丈夫神级回收:从双生武魂开始花都小医神王婿叶凡我的绝色总裁未婚妻隐婚后,傅医生每天撩她失控仙界修仙无上炼体万界天命主角培养计划不想当大师兄后我开始听到心声赵平安校花难追?无所谓,她还有舍友
经典收藏人在娘胎,我邦邦给女帝两拳全民游戏制作人快穿:系统给的剧本都不对抗战雄鹰,开局就抢鬼子战斗机你我,一别两宽运转红皮书悍妇当家:我给首辅当童养媳白月光消失后,我被可爱妹妹推倒了地狱病院开局大宗门,我却意外成了散修勇者队伍里的普通人骑士君的非凡之路太子妃手握空间踏仙路我在美食荒漠当第一厨娘虐爱娇宠丑女多娇,世子折腰新婚无爱斗破:我可以加点修行四合院:我何雨柱,绝不被秦淮茹吸血约战里的咸鱼修仙
最近更新葬送的芙莉莲:永恒之旅你进来,仇怨得报买来的禁欲夫君是太子幽冥之契心锁千年,偷心入局!钓系甜妻,贺总自愿咬上钩发现外室子后,整个侯府跪求我原谅被读心后,我的马甲全掉了婉婉,我等你长大妻子的秘密:一位丈夫失忆后的谜情追踪我在求生游戏里苟到无敌大权在握后,新旧夫君挠破了头宠妃这职业,必须卷起来请不要叫我二蛋战神不正经修仙:开局偷听合欢功重生80:从摆摊开始发家年代修仙:我有山海相伴仙道霸主剑破九垣天姐妹先嫁我后嫁,她嫁儿子我嫁爸
妙法莲华经 妙音0 - 妙法莲华经txt下载 - 妙法莲华经最新章节 - 妙法莲华经全文阅读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